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互動設計專案作品該如何包裝




文章摘要: 所以作品的呈現不僅代表互動設計師本身對產品的邏輯分析能力二、文案包裝 如果說上面一章節是設計的過程


寫在前面的話


最近做了蠻多PPT的,突然間想總結一個關於互動設計師「包裝的套路」


於是寫寫試試看。


需要宣告的是這裏的「包裝」是指在自己真實專案設計產出的基礎上進行的合理呈現,以能夠彰顯設計師能力和專業度,為設計增加說服力的過程。


並不是虛假的專案或者誇大自身作用。


互動不等同於視覺,但也屬於設計師範疇,所以也需要用作品集作為專案展示呈現,再加上「全鏈路設計師」概念的推廣,互動視覺同一人完成,綜合考慮需求也未嘗不可,所以作品的呈現不僅代表互動設計師本身對產品的邏輯分析能力,一定程度也代表著互動設計師本身的視覺技能&審美水平。


所以這裏的「包裝手段」往往等同於你的綜合能力水準


包含: 邏輯分析能力總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需講述時)、 文案水平 、視 覺審美能力細緻耐心程度工作態度、個人風格



————————-


一、方法包裝


這是很重要的「包裝手段」。也是互動設計師的必備技能——就是接到需求之後採用了何種方式進行設計,以及產出後論證自己設計的過程。


一定要記得,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的,同時,任何產出都希望能夠有合理的解釋。


作為理性邏輯的互動設計師來說,沒有「我覺得這樣佈局順眼」「感覺不錯」這一說(這樣一句話就把自己的專業性大大降低了)。


很多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十分的辛苦,明天需求量很大,機械性的加班,輸出的時候思考的也少,拿起來就設計,貌似什麼都沒想對吧。


這種情況在後期總結時也可以「補」,嘗試回憶一下,哪怕是抄了別人家的設計,也屬於運用了「借鑑競品」的方法。


哪怕是快速迭代,設計覆盤時經過仔細的思考


沒事兒的時候我還喜歡刷刷「知乎」,看看一些戲精大佬如何把一些簡單問題用各種論證手段寫了那麼多字。當然了你也可以刷刷「知網」,來看看什麼是嚴肅認真的學術邏輯方法論。(如果你是設計學科的研究生畢業,在論文壓力重重之下,一定會熟悉很多很多方法論。)


1、已知設計原則解讀


一般用來給已有設計的優化


官方給的一堆設計原則就是你能依靠的方法論。


扔個基礎連結給你: https://developer.apple.com/design/human-interface-guidelines



同時,也有一些走查原則可以運用,比如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



嗯就這樣,舉個例子:一致性原則


話術:就端上XXXX和XXXX在互動展現上缺乏一致性的問題,所以進行了體驗的優化,優化之後XXXX就符合了一致性的原則。


2、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是一個大的類別方式。一般來說針對不同目標我們還可以拆分小類方法。


設計時針對不同的目標我們的闡述方式也不同


針對依託於某個功能,尋找優化的,就是專注體驗細節。


針對上線新功能的,就可能是羅列盤點市場競品現狀的。


分析完之後的總結就是互動輸出的很重要的部分,這些都可以作為這個專案作品的前期鋪墊「包裝」



也就是通過競品給自己設計找「理由」,這些「理由」如果論證的足夠充分甚至可以上升到提煉設計原則(上條)


下面這個案例是分析競品到總結競品的過程,產出的理論將輔佐於設計。


話術:通過總結出XXXX場景下的競品,及競品的表現XXXXX,可以得到這樣結論XXXX,所以適合於我們端上的場景設計方案應該是XXXX。



3、產品資料


不同產品不同場景都不一樣。


互動設計師需要有很強的資料分析能力,以資料探勘體驗,尋找方法。


而且需求的背景很多是因為產品資料而產生的。


包括:DAU、UV、PV、次留、各種展現率、互動率。


例如:某某場景的互動率很低,互動設計師分析發現是因為互動入口隱藏過深或者互動方式成本過高導致,所以進行了優化。


設計方案的產出也會是AB、AA實驗出來的資料結果來確定的。


分析的越深入,說明越是互動老司機,一下子就能從資料發現問題,推動並解決問題。


話術:因為在這個功能場景下XXX資料不高,設計上採用了XXX形式來增強XXXX。最後效果XXX,提升了XXX。



4、使用者研究


定性定量結合的各種方法


推薦一本書:設計調研-電子工業出版社的


講述了各種型別的使用者研究方式


訪談法、跟蹤法、眼洞儀、腦電等等


通過一系列的研究方法,發現體驗問題。


5、學術理論及研究結果


同時,一些純人機、純心理學的研究資料,往往也是會運用到設計中去的。


當然了這些理論往往也是根據上一節的使用者研究產出的。


這些學術研究,往往科學性更高,也更深入,準確運用到設計中來也會有很明確的正向效果。下面我隨便舉例。


用理論輔佐支撐設計方案是一種很容易凸顯專業性的「包裝手法」因為理論的積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知識沉澱。而且需要多看書才行。





二、文案包裝


如果說上面一章節是設計的過程,那麼有了論證過程又有設計產出,就是完成的設計過程了。接下來三章都是潤色過程。既然是「包裝」,文案包裝是必不可少的。


通俗的講就是,設計不能說白話,要一本正經的用書面語誇自己。


「所以我覺得這樣排版順眼!」」邏輯行得通就用的這個方案「


這種是不能突出專業性的。


那麼怎麼是專業呢?


(體現語文水平的時候到了


我這裏要說的是,如果沒有個人的文字風格喜好的話,多看互動設計學術類的文章是很快能夠提高的。


如果沒時間看,我這裏隨便敲一些詞彙用來表揚自己的方案好,當然了你還可以潤色的更好,普通文案如下:


增強了情感化與趣味性、減少了使用者焦慮


傳遞產品調性與理念、彰顯品牌


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視覺焦點清晰、資訊層級明確


豐富場景、愉悅使用者、加強多感知、聚焦主路徑、後期擴充套件性強


縮短了使用者路徑、提高使用者效率


給使用者以控制感、符合使用者預期、符合使用者心智模型


反饋及時且明確、遵循使用者行為路徑…balabalabala


實踐案例


白話版:LOGO要大slogan放中間,用幾種顏色的圖表呈現了流程。


包裝版:我們 按照資訊的重要程度來組織頁面排版,突出展示關鍵資訊。將資料視覺化,讓使用者可以直觀地瞭解關鍵資訊及整體情況。合理地使用顏色及柵格排版,減輕使用者的視覺負擔。


二、視覺包裝


喂!不是視覺做的不好纔來做互動的好麼親?


互動是能勝任視覺的只不過是在互動領域垂直深耕了,一旦拿起來視覺,雖然不如視覺設計師熟練度高,但是是能夠完成的。


好了,作品集、專案總結匯報就是彰顯你視覺能力的對吧。


1、運用一些元素排版讓整體視覺感高一些


枯燥的互動稿裏面,往往需要點綴和視覺衝擊力。和互動稿有關的點綴有三個


A 各種姿勢的手


B 使用裝置


C 和一起的場景


當然瞭如果有手繪草稿也是很漂亮的,同時也是一種故事版的闡述形式對吧~


運用好這三個排版就會漂亮起來了


以下例項給你們感受下






2、各種流程、資料的視覺化


無論是你的論證過程


還是你的設計流程、需求本身, 都是流程對吧。


資料分析的時候還會有資料,都可以以視覺化直觀的呈現,體驗會很好


不舉例子啦,可以百度「資訊視覺化」


實在不行再百度」PPT模版「


3、什麼都懶得弄就就對齊、整齊


整齊+ 合理留白就是美~不過多闡述啦~


舉個栗子,展現很很清楚是關鍵



四、個人風格


個人風格屬於深度包裝~在前幾個的基礎上,發揮優勢


比如說有人文案寫的好,就可以突出文風特點,以文字吸引人。表現個人的特徵。



我也沒有公眾號可以讓你關注。。


所以點選UI中國上的關注是我們發生關係的唯一方式


或許你還可以來我微博圍觀我@下凡_





http://www.buzzfunnews.com/20180826491.html

每日頭條即時更新,請上:http://www.buzzfun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