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魔咒失靈的蘋果,為什麼沒能用AI“救市”?





“年年唱衰蘋果,年年市值新高”的魔咒好像要失靈了。 新iPhone訂單被砍、股價暴跌、市值被微軟反超,這一系列壞消息即使放在美國科技股齊齊頹靡的大背景之下,仍然顯得特別刺耳。


唱衰蘋果的聲音中,除了對於新硬件價格太貴、創新乏力的吐槽之外,還有不少是衝著蘋果的AI政策來的。 當谷歌、亞馬遜都把AI列在業務發展的第一順位,微軟甚至靠AI打一場翻身仗時,蘋果不溫不火的態度和當前的成績似乎都不能令​​人滿意。



像在今年9月voicebot.ai的調查報告中,蘋果智能音箱HomePod在美國的佔有率僅達到4.5%,不僅完全無力參與亞馬遜和谷歌的第一第二之爭,還深受“其他”類目 中一些廉價品牌的影響。


科技界的技術風潮更迭就是這樣,就像演藝圈裡,一開始你做你的唱作藝人,我做我的流量鮮肉,可突然某一天開始流行在綜藝節目上比拼演技了,不去可能 會被遺忘,去了沒演好,可能還會被群嘲。


當然,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並不認為蘋果因此陷入困境,而且我們也能看到,蘋果在AI方面的探索速度正在不斷加快。 一邊著手收購了大量音頻分析、智能推薦、AI開發等等相關領域的創業公司,一邊挖谷歌牆角帶走了曾經的AI部門主管。


那麼蘋果會以怎樣的姿態進行“AI救市”,我們可以從蘋果AI的現狀出發進行一些簡單的探討。


三岔口:蘋果的“後路”,全是AI


從很多跡像中都能看出,蘋果現在正在把重心逐漸從手機和PC產品中轉移。 像儘管iPhone X用了十個月才達到6000萬的銷量,但在下一代產品中,蘋果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價格。 又像是在今年的蘋果開發者大會上,蘋果難得的沒有推出硬件產品,而是著重介紹了軟件層面OS系統的更新。 同時我們還能聽到一些關於蘋果視頻流媒體甚至蘋果造車的傳聞。


這並不代表著蘋果不再重視iPhone 和Mac系列,反而更像是一種找後路式的嘗試——如果不賣手機和和電腦,我們還能賣什麼?


在安卓軍團攻勢愈發迅猛的今天,蘋果的確應該思考這個問題。


而蘋果為自己設置的“後路”是一條三岔口:通過iWatch、iPad以及HomePod關聯的Iot網絡擴散硬件池;通過以AppleMusic為代表的內容產品發展流媒體;擴展ARkit、CoreML、Sirikit等開發工具 鞏固應用市場優勢。


如果說原本的手機和電腦硬件基礎是蘋果的存量市場,那麼蘋果目前就是在不斷增加iOS生態成員去鞏固存量市場,同時又通過流媒體和應用市場在存量市場之中拓展增量。


其中蘋果的AI路徑,其實和這些“退路”是高度重疊的。 蘋果最近在AI上的佈局與舉措,同樣也是三管齊下。



首先,是通過HomePod為入口組建的HomeKit家庭物聯網網絡。


雖說HomePod比起Echo這類競品來,最大的優勢是音質感人,但HomePod所設置的六個麥克風陣列和A8芯片,也確實是衝著家庭場景語音交互中心去的。 而從2014年就已經出現了的HomeKit也在這兩年放寬了准入門檻,接入了大概一百三十多家合作夥伴(當然和Echo比起來這個數量仍然不值一提)。 尤其是和CarPlay之間的關聯,更讓車與家兩個場景也能實現聯動。


同時AppleMusic也成了蘋果的流媒體智能推薦試驗場。



這一兩年間蘋果接連收購了很多家和音樂有關的創業公司,例如音樂分析引擎Asaii、聽歌識曲軟件Shazam等等。 這些創業公司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通過機器學習對於音樂進行分類、識別和推薦。 同時類似的功能也正出現在AppleMusic上,相信等到明年蘋果的視頻流媒體上市時,同樣也少不了智能推薦功能。


至於蘋果從ARkit到Sirikit這一系列開發平台,更是蘋果AI的主戰場。


蘋果接連收購Spektral、Regaind這些專攻圖像語義分割和圖像識別的創業公司,又為Siri招攬新主管和語音創業團隊inti.ai。 目前除了在AR開發功能上感受到精細的邊緣分割和融合之外,CoreML也能夠給開發者不少像物體識別、人臉五官定點等等端側API。


這樣看來蘋果的AI驅動力雖然起步稍晚,走得也緩慢了一點,但還稱得上穩中向好。


可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蘋果AI頭頂的那片烏雲,恐怕一切就沒那麼簡單了。


當隱私偏執成為蘋果AI頭頂的烏雲


蘋果AI頭頂的烏雲,就是蘋果幾乎偏執的隱私安全保護政策。 幾次在公開場合中,Tim Cook都再三強調蘋果十分注重用戶的隱私安全,絕對不會做任何侵犯用戶隱私的事。


自從AI應用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隱私保護已經成了老生常談。 不過和大多數科技企業不同的是,別人都在加強數據安全佈局、保證自己不去侵犯,而蘋果乾脆是幾乎封住了一切用戶隱私可能洩露的途徑。


比如為了防止合作夥伴的安全能力不合格,從被人從終端攻破,蘋果在HomeKit上也應用了MFi標準,沒錯,就是那個門檻超高的周邊生產計劃和官方授權標準,據說年通過率只有 2%-3%。 有沒有MFi標準,決定了這根充電線是賣10塊錢還是賣100塊錢。


所以可以想像,對於那些生產燈泡和開關面板的廠商來說,MFi標準的門檻是有多高。 尤其是很多廠商為了配合其他物聯網企業,應用的都是更為常見的藍牙標准或WiFi標準,很難再為蘋果進行調整。 最後雙方妥協的結果是,一些有藍牙/WiFi標準的設備可以登錄HomeKit,但會在一些控制功能上進行閹割。


在AI計算上,蘋果也是沉迷終端計算不能自拔。 不光在CoreML平台上只開設終端計算接口,Homekit平台中同樣也拒絕雲端,導致用戶必須在家中放置一台iPad或Apple TV作為運行終端,才能在家外進行物聯網控制。


因為有安全與隱私這篇烏云如影隨行,蘋果的AI枝丫已經長出了“陰天特色”,開始往奇怪的方向發展了。



1. 對於終端計算的極高要求,正在加大蘋果的芯片成本


由於對雲端計算的“抗拒”,蘋果不得不在A系列芯片上猛下功夫。 可光有一款強大的芯片,顯然不足以支持蘋果的終端物聯網夢。 買了一台最新的iPad,卻總要在出門時放在家裡做物聯網樞紐,顯然是不現實的。 可在HomePod中放置上最新的A系列芯片,只會讓本來就稍顯昂貴的HomePod進一步提升門檻。


蘋果下一步要做的,很可能是去研發適用於音箱終端,可以承擔離線物聯網計算的芯片。 最近蘋果收購了原供應商Dialog,並招攬了對方300名芯片工程師,很可能就是要擴充自己的芯片產品線。


但這其中形成的成本,自然也不言而喻。



2. 小數據挖掘算法,和整個AI環境背道而馳


堅持終端計算、堅持不收集用戶數據,帶來的自然是數據源的匱乏。 可現如今這一波AI崛起,毫不客氣的說是和大數據有著密切聯繫的。 不去收集數據、不去利用數據,帶來的很可能就是算法能力上的技不如人。 同時在這種風潮下,市面上更多的就是需要在雲端運行的巨大計算模型,對於蘋果這種靠終端計算保證安全的理念並不友好。


最近蘋果收購的Skill Lab,其實就是一家可以在終端運行的小規模AI企業。 包括此前一系列音樂識別、圖像識別的算法創業企業,也難免有因為自己沒有數據源,所以花錢直接買算法之嫌。



3.  缺乏對於用戶的理解,AI未來的成長性在哪?


如果說以上兩個問題正在被蘋果漸漸克服,但最難解決的就是,AI最有趣的部分——對於用戶行為的學習和理解,被蘋果限制住了。


不管是內容推薦、移動AI還是物聯網,我們想要的永遠是一台最懂“我”的設備,和一個最懂“我”的家。 知道家庭每一個成員喜歡什麼溫度,知道用戶打字、叫車、定外賣的獨特習慣。 這些功能能否只靠終端AI就能實現,目前還是個問題。 可如果沒有這些成長性,AI又該多麼無趣?


和谷歌、微軟、亞馬遜站在一起,蘋果好像一位修女嬤嬤


今天的蘋果AI,有點像“烏龍女校”中的一位修女嬤嬤,她絮絮叨叨地告訴女學生們裙子不能太短,九點鐘就要熄燈睡覺,好好養生才有一個好身體。


道理我們都懂,但正值青春期的女孩子們,誰不是爭先恐後地盛放呢?


如今的AI發展也是一樣,誰不知道用戶隱私需要更多的安全保障? 但開發者和合作夥伴想要的,就是在這波青春期一樣的風潮中,率先向用戶展示出自己的技術能力、提升體驗,同時進行優勢變現。


尤其做修女嬤嬤往往也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蘋果的隱私政策都這麼苛刻了,iCloud的數據安全問題還要時不時被拉出來輪一番。


從移動時代到AI時代的逐漸更迭,我們可以發現,原來那個蘋果做什麼都有人叫好的年代,正在逐漸過去。


其實iOS商店和Android市場比起來,不照樣也是麻煩苛刻得很嗎? 只是因為有iPhone龐大的用戶技術在哪裡,開發者們沒的選。


但等到了AI開發平台和物聯網平台上,蘋果開始和谷歌、微軟、亞馬遜乃至華為、阿里、小米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合作夥伴開發者更喜歡哪一種平台,結果就很明顯了。



說到這裡,可以看出蘋果其實是沒辦法用AI“救市”的。 因為打從一開始,蘋果所做的就是把AI能力分別輸送到幾個管道之中,去增益自身的產品。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音質最好的智能音箱、UI最好的物聯網平台、以及從自製內容出發的流媒體。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這一切遠沒有“交互最好的智能音箱、合作夥伴最多的物聯網平台、智能推薦的流媒體”聽起來那麼性感。


當然,或許對於蘋果這類企業來說,也根本不存在“救市”這個概念。 產品跑通了,一切就自然而然的來了。 或許有一天,蘋果走通了身後的三岔口,魔咒就又會恢復魔力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腦極體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 轉載此文請於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信息),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 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4026.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http://www.buzzfunnews.com/20181132973.html

每日頭條即時更新,請上:http://www.buzzfun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